中华的礼乐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宋时期的陈祥道、陈旸两兄弟(史称“二陈”)分别撰写了《礼书》和《乐书》,将上自先秦、下至北宋时期的礼乐典籍做了详尽系统的搜集整理,是我国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礼乐文化文献之一。
南宋儒学集大成者朱熹曾题句赞赏:“棣萼一门双理学,梅溪千古两先生。”梅溪即是闽清,山川毓秀。北宋时期,文化繁荣,儒学复兴。出生于闽清县宣政里漈上村的陈祥道,自幼聪明,勤奋好学,25岁时即高中进士,曾官至秘书省正字、馆阁校堪。
陈祥道学识渊博,通晓古代礼制和典故。其学术成就中最为人所称道和重视的就是礼学,《礼书》150卷是他毕生礼学思想的结晶。在《礼书》中,陈祥道对“三礼”经传做了系统的整理与总结,不仅全面介绍了古代上层社会的典章、制度、仪节,而且还对这些礼制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和意义作了说明。但陈祥道撰写《礼书》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当时中书省大臣给皇帝的一份奏折中说:“朝廷讲修治,具以《礼书》为先。臣切知所撰《礼书》累岁方成,用功精深,颇究先王之蕴。然而卷帙浩大,又图写礼器不一,祥道家贫,无缘上进。伏望圣慈特降指挥,量以笔札,并差楷书三五人画工一人付祥道处,俾图录进以备圣览,必有所取。”从这份奏折中,足可见陈祥道当时的家景是何等的窘迫,但也映衬出他为官一生,清廉自守,两袖清风。
在陈祥道的弟弟和子侄中,受他影响最大的是陈旸。陈旸是陈祥道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小陈祥道二十六岁,对礼学也有同样浓厚的兴趣。陈旸27岁时,得举贤良科进士,从此步入政坛,并同样为官清廉,深受民众爱戴。
陈祥道认为礼、乐一体,都是国家安邦济世所必需的手段,二者缺一不可。但他终因精力有限,无法展开全面的研究,于是独立承担起礼学研究的重担,著成《礼书》后,鼓励四弟陈旸去完成有关乐的资料汇编与学术研究。
陈旸对此深以为然,最终不负兄长的厚望,努力完成了《乐书》的撰述,最终得以同陈祥道的《礼书》并行于世。兄弟二人被世人称作“一朝双理学”、“梅溪二陈先生”。
陈旸所著《乐书》是中国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全书共200卷,分为“训义”和“乐图论”两部分。“训义”摘录了经书中与“乐”有关的章句并加以诠释;“乐图论”介绍了多种宫廷典礼音乐,其内容的渊深广博为世所罕见。
为了纪念北宋闽清先贤陈祥道、陈旸兄弟,在闽清县,建有陈祥道、陈旸纪念堂(名人纪念专祠),前身为“二陈”先生祠,俗称二贤祠。
陈祥道和陈旸二人,将整个儒家的礼乐思想与学术做了全面的梳理与发展。毫无疑问,兄弟二人携手完成的这一学术伟业在中国经学史、思想史等领域都具有重大意义。经陈祥道、陈旸对儒家礼乐思想的传承和推广,中华传统礼乐文化得到了更好的弘扬。在今天,对丰富和完善中国人的日常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也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